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2的文章

暴牙

廣東話的齙牙,指齒突出,引申為不齊整,讀baau6。潮州話, bau1,客家話, bau2 / pau2 / bau5 / pau5 。 根據南朝梁(502年-557年)顧野王的《玉篇.齒部》:「齙,露齒。」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卷二六八.後梁紀三》﹕「蜀太子元膺,豭喙齙齒,目視不正,而警敏知書,善騎射,性狷急猜忍。」這裡 豭,就是指 公猪。 齙牙,雖醜,但不慘。牙斬斬,先死得慘。不知道梁振英對待僭建問題,是否屬於這類? 參見﹔ 驚見尾牙

插科打諢

粵戲的插科打諢(wan6)究竟係乜?就係 戲劇表演時,以滑稽的動作或逗笑的言語引人發笑。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丑丁秀容打諢插科,令人絕倒。」 諢,廣韻, 五困切,兀去聲。 戲謔,逗趣的言辭。弄言也。《唐書·史思明傳》思明愛優諢,寢食常在側。這裡的 優,指 優人,表演藝人,今日日本仍然使用男 優,女 優,聲 優代表男女演員和配音員。 諢既然與說話有關, 諢話自然指 戲謔嘲弄的玩笑話。譬如明末清初 《 喻世明言˙卷十四˙陳希夷四辭朝命 》 :「按陳摶壽止一百十八歲,雖說是尸解為仙去了,也沒有一睡八百年之理。此是諢話,只是說他睡時多,醒時少。」 然而,說諢話則是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說唱藝術,內容多滑稽、詼諧。宋 代 孟元老所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張山人:說諢話。」 不知道誰參照誰,敦煌文獻曾出現很多説諢經的活動。即以通俗方式 演講宗教故事。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小說講經史》:又有説諢經者, 戴忻庵。 中國戲曲 中的動作、舉止稱為「科」。 插科 打諢, 就是在表演期間搞下笑。猶如日本能劇兩節間表演狂歌一樣。台灣政治秀 的惡搞更特別出眾。

兩個蘇字

有人寫甦醒,也有人寫蘇醒。誰對誰錯? 如果看康熙字典,甦,出自清初正字通,與另外一個字(左為丙支,右為生)相通,但沒有解釋,非常奇怪。 翻查台灣的字典,蘇本身等於甦醒,解釋為死而復生。同「穌」。左傳宣公八年:「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宋代牟巘的春雪詩:「但喜畦蔬得蘇醒,從今小摘有餘懽。」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第三十九回:「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方知是真實皇帝。」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直等兵快人眾來救,方才甦醒。」 雖然兩者相通,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

驚見尾牙

所謂尾牙,其實是指尾禡。禡,從示從馬。示代表祭祀,馬與戰事有關。可見禡指古時出兵,在駐紮地敬祀神祇的一種祭典。說文解字:「禡,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禮記˙王制:「禡於所征之地。」鄭玄˙注:「禡,師祭也,為兵禱。」 禡牙,出師時祭軍前的大旗。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公牙》  :“  《詩》 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禡牙之事。”《宋史》卷121-禮志二十四:「太宗征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 無論是禡,禡牙,都是與祭祀有關。爾雅˙釋詁下:「祀,祭也。」《周禮》春官˙典瑞:「四 圭 有 邸 ,以祀天旅上帝。」   當中的圭是古代諸侯在大典時所持的一種玉器。說文解字:「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段玉裁˙注:「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那麼邸是什麼?邸是器物的底部。通「底」。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窩蛋牛肉飯

窩蛋牛肉飯的窩 (wo1), 《集韻》《韻會》《正韻》烏禾切,音倭。唔係講 窩裡的蛋,而 係講 多汁又 黏稠 的半生熟蛋 。本字為 滒, 潮州話讀go1, 閩南 話讀ko 。 《唐韻》古俄切《集韻》居何切,並音歌。 《淮南子·兵略訓》 :道之浸洽,滒淖纖微,無所不在 ,是以勝權多也。解作 兵法 如 黏稠液體 滲入 細微的事物 , 無所不在,全在計算之內 , 才有致 勝把握 。 製作多汁又 黏稠 的 滒 蛋 牛肉飯 ,需要掌握時間,火候,器皿保溫能力和傳熱速度,送餐時候,各個細節 全在計算之內 ,才 有這個美味佳餚 。 (圖片來源:openrice.com)

人客

廣東話的人客,就是普通話的客人。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八 卷228_9 杜甫《泛江》 非君愛人客,晦日更添愁。 《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九 卷429_37 白居易《昭國閒居》 時暑放朝參,天陰少人客。 《 金瓶梅》 第七十八回:「留雪姐在家罷,只怕大節下,一時有個人客驀將來,他每沒處撾撓。」 《紅樓夢》 第一百一十一回:「只說這晚人客來往不絕,幸得幾個內親照應。」

心機

廣府話,心機指心思、心緒、耐心、耐性。五代齊己《靜坐》詩:「日日只騰騰,心機何以興。 」 晚唐五代《古尊宿語錄·洞山第二代初禪師語錄》:「 悟了始知言無異,休將功妙用心機。 」 另一方面,也解作計謀。南朝梁何遜《窮鳥賦》: 「 雖有知於理會,終失悟於心機。 」 機心則指巧詐之心;機巧功利之心。 《莊子·天地》: 「 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兩者似有關係。

從三國志出發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 南朝宋裴松之注:“ 董承, 漢靈帝母董太后之姪,於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 丈人是誰? 南朝宋的時候丈人是指老人,家長,岳丈,甚至丈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 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 宋朝開始,妻子父母叫做岳父岳母,譬如曾慥《高齋漫錄》:「毗陵有成郎中……貌不揚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元朝˙施惠˙幽閨記˙第二十八齣:「你道如何?愛富嫌貧,岳丈倚強凌弱。」明朝《醒世恆言·錢秀才錯佔鳳凰儔》: 「 錢青道:'若得岳父扶持,足感盛德。'」 宋朝也有外父外母的講法,《潛居錄》:「 馮布少時,絶有才幹,贅於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輒曰:'俾布代之',至今吳中謂'倩'為'布代' 。」明朝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三˙瓊奴傳:「適因入驛,見媽媽狀貌酷與苕外母相類,故不覺感愴。」我們廣府話承襲至今。

問君知否

文言:君知否?即廣府話, 你知道未?普通話已經變成了你知道不知道? 你知道嗎?可見, 廣府話保留(動詞-反)的 文言問句 用法。 例子: 三國 三國志卷五十五 《 吳書 》 《 董襲傳 》 :「太妃憂之,引見張昭及龔等,問江東可保安否?」 唐朝 白居易《和微之詩》中的 《 和寄問劉白詩 》 :「適值此詩來,歡喜君知否。」 宋 朝 陸游 《 初發夷陵詩 》 :「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趙長卿 (詞牌:踏莎行 ) 《 柳暗披風詞 》 :「閒愁俏沒安排處。新來著意與兜籠,身心苦役伊知否。」 陳亮 (詞牌:  點絳脣 ) 《 一夜相思詞 》 :「君知否?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 元朝 宮大用 《 范張雞黍 》 第三折:「似這般光前裕後,一靈兒可也知否。」 明朝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溫是將門之子,綽號攔路虎,大王曾知否?」

企另是站

現在的普通話只說站著,不會跟廣府話說企。 站,作為動詞,早見於元 朝( 1271年-1368年 )。譬如, 漁樵記˙第三折:「老漢也分開人叢,不當不正站在那相公馬頭前。」當然,清朝文學作品也有不少。譬如 紅樓夢˙第六回:「平兒站在炕沿邊,打量了劉姥姥兩眼。」 清朝的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蕭雲仙紗帽補服,自己站在前面,率領眾百姓,叫木耐在旁贊禮,升香﹑奠酒,三獻﹑八拜。」清朝的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當下我兩個,一個站在北面,一個站在南面,亮了兵器,就交起手來。」 企,又如何?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敬問墟墳,企佇原隰;墟墓徒存,精靈永戢。」這本文選就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501年-531年)組織文人共同編選。其實,並不算久遠。 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不遲於445年)所寫的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歷史悠久?還不止。 漢書(   不遲於 141年)˙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這個 企踵就是 提起腳跟的意思。 可見, 企比 站早了1130年出現。 延伸閱讀: 頸比較古老

廣東話頭面

頭面,除了指 顏面,例如,南北朝的 《 文選 》 (又稱《昭明文選》)中嵇康 《 與山巨源絕交書 》 :「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宋代˙高觀國 《   留春令˙玉清冰瘦詞 》 :「玉清冰瘦,洗妝初見,春風頭面。」,也可以 指面子。譬如,  明朝 《水滸傳》第七回: 「   只怕不撞見高衙內,也照管著他頭面。 」 好像愛登堡爵士,出身自英國生物學家,1952年加入英國廣播公司,50年來他所製作的大自然紀錄片不計其數(大約80齣)。2010年累積所獲頒的榮譽學位達29個,自1974年也受勳6次,真係有 頭 有 面 。

廣東話街頭

唐代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 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 據《唐人行第錄》 畢曜 應作畢耀,官監察御史,與杜甫很老友,後來發配到黔中,能寫詩。 唐代 黔中,即 黔中郡,是 唐玄宗李隆基 天寶元年( 742年 )所設。那裡應該是今日 重慶市東南部。當年相信是貧窮山區。 發配到黔中,等於 發配到邊疆,難怪 畢耀要賣醉。

頭先與先頭

頭先 = 剛才、方才、先前。 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看看天色晚來,只見頭先那個人又頂一個盒子入來。」 首先,最重要。 《 水滸傳 》第二四回: 「 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頭先要製辦些送終衣服。 」 猶早先;剛才。 《 水滸傳 》第二四回: 「 王婆道:'大官人先頭娘子須好。' 」  《 紅樓夢 》第三二回: 「 罷呦!先頭里'姐姐'長,'姐姐'短,哄著我替梳頭洗臉,做這個,弄那個;如今拿出小姐款兒來了。 」 冰心《寂寞》 : 「 小小呆了,說:'怎麼先頭我沒聽見說?' 」

厲揭涉瀟瀨

(dreamstime.com) 厲揭,有人說lau gau。但從字典找, 厲, 音 lai6, 客家話/潮州 話,   音li 。 揭,音gai6 / hei3 / kit3,客家話gied。沒有應對,從意義則有些頭緒。 原來連衣涉水叫厲,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語出春秋時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毛傳: 「 以衣涉水為厲,謂由帶以上也。揭,褰衣也。」宋文天祥《獻州道中》詩:「躋攀上崖蹬,厲揭涉瀟瀨。」這樣過河 涉水非常 lau gau。

上晝下晝

「那還是上晝時分,這船到晚才開。」「下晝時節,是有一個湖洲姓呂的客人,叫我的船過渡。」前者來自清代儒林外史,後者則是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晝,《唐韻》《集韻》《韻會》陟救切(zuk1 + gau3 = zau3),音呪。《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爲界。從畫省,從日。我們所講的晏晝,下晝。所指是「午時之後,黃昏之前」。《楚辭.屈原.離騷》曰:「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廣府人把晏和晝合用,也不無道理。 快將日出的時候,我們叫天曚光。日出後,才叫清晨。太陽就快落山,我們叫挨晚。太陽落了山,才叫黑齊。 挨晚與黑齊之間,黑暗中還有些光,就是掕光黑。 掕光黑的掕,《集韻》里孕切(lei5+jan6 = lan6),《說文》止馬也。

三朝回門

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詩經·周南·葛覃》: 「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 當中的 澣,音 wun2,即浣, 濯衣垢也。《詩·周南》薄澣我衣。 《毛傳》說:「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朱熹集傳: 「   寧,安也。謂問安也。 」   《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 「   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 」 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因此 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 燒豬一隻 (以示新娘的貞潔) 西餅兩盒 酒一對 竹庶兩支 (步步高陞) 雞一對 生菜 (風生水起) 生果兩籃 荵 (鬆鬆動動) 伊麵兩盒 雞仔燈籠金 豬肚及豬肉各兩斤

戌住門

戌住門的 戌其實是指 門 戌, 屈戌 ,即 門閂。根據 《國語辭典》,屈戌用來開闔門窗的環紐。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七.屈戌:『今人家窗戶設鉸具,或鐵或銅,名曰「環紐」,即古金鋪之遺意,北方謂之「屈戌」,其稱甚古。』元朝已 稱甚古,有多 古? 公元 503年至551年,比元朝 陶宗儀( 1329 年 -?1421 年 )早差不多800年 , 六朝梁簡文帝詩有道﹕「織成屏風金屈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