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轉載:舌尖上的粵語

粵語九聲,抑揚頓挫。粵語用字,簡潔有力。歷史悠久,用詞古樸,卻又生鬼,兼有活力。

廣府話光鮮

鄰近地區的新移民,衣著光鮮,好似大把錢,到新加坡拿盡獎學金,然後當作跳板,跑到美國。可惜,搞到新加坡社會無日安寧。可憐。 光鮮,即光彩漂亮。北周˙庾信˙為齊王進白兔表:「光鮮越雉,色麗秦狐。」金瓶梅˙第一回:「婦人在家,別無事幹,一日三餐吃了飯,打扮光鮮,只在門前簾兒下站著。」 古代同義詞 藻瑩 唐、陳鴻˙長恨傳:「別疏湯泉,詔賜藻瑩。」 昳麗 戰國策˙齊策一:「鄒忌修八尺有餘,容貌昳麗。」 燁燁 唐˙盧綸˙割飛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須藏怪須懾。」

一蚊銀兩蚊銀

一蚊銀兩蚊銀的蚊,其實是緡,即貨幣單位。這個緡字就是串銅錢的繩。這條繩當初係釣魚用的線。緡,《洪武正韻》彌鄰切,音民。《詩經·國風·召南》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前漢·武帝紀》初筭緡錢。《註》緡,絲也,以貫錢也。筭,算也。 《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一 卷511_107 張祜《感歸》:「 行卻江南路幾千,歸來不把一文錢。 鄉人笑我窮寒鬼,還似襄陽孟浩然。」 《全唐詩》卷八百五十八 卷858_2 呂岩《絕句》:「學道須教徹骨貧,囊中只有五三文。」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天曉諸人入市》﹕「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并粥飯點心。」 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帳目已自明明白白,並無分文來去。如有毫釐昧心,天誅地滅。」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詞曲.南北散套》﹕「今無論其雜用庚清真文侵尋諸韻,即語意亦俚鄙可笑,真不值一文。」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錢多處白丁橫帶 運退時刺史當艄》﹕「你在外邊榮華,怎知家丁盡散,分文也無了﹖」 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皇帝也未必是要他這個箱子,必有別的緣故。這箱子能值幾文!」

廣府話搭嗲

最近很多鄰近地區忌官員對香港內部事務指指點點,特別係法律制度。正所謂搭嗲(daap3 de2),就係呢一種,即係搭訕(daap3 saan3)。難道嗲就係訕?訕-《說文》謗也。從言山聲。《玉篇》毀語也。嗲,則為撒嬌之聲。 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本字是“茶”。閩南語“茶”的發音是[te]。潮州人“茶”的發音是[de5]。香港一般寫作“嗲”﹐發音是陰平。所以口水多過嗲,就係口水多過茶。收嗲,就係收口。嗲幾句,就係講幾句。

廣府話 姑勿論

梁振英當初振振有詞,說沒有僭建。何俊仁上訴,卻要姑置勿論。到了今天, 仍然問題處處 ,非論不可。 姑勿論/姑置勿論,解作:暫是把問題放置在旁,不作評論。有時候,我們會講姑勿論,老一輩的會講姑勿。 姑勿論 《清稗類鈔.譏諷類二.金奇中自歉》﹕「金奇中居滬久,常鬱鬱不樂,林滬生問之曰:『君何所不慊乎?』奇中曰:『他 姑勿論 ,即言三端可矣。人之有求於我者三:借錢也,薦事也,作伐也。我為謀之而恆不能忠,方自歉,何所樂乎?』滬生曰:『何也?』奇中曰:『借錢與人,萬貫不為多,百文不為少。然雖僅百文,我固已盡力矣。蓋我亦窶人子,人亦諒我也。為人介紹而作曹邱生,以我之力微,彼之技劣,而不能月得巨資。然彼固尚有所獲,慰情聊勝,我之力亦已盡矣。至於執柯,則必得兩造之同意而後可。今則女多於男,天壤王郎,且不可得,以執柯相委者多矣,百不一成,無可致力,此吾之所以自歉也。』」 姑勿 清史稿列傳六十七 度羅剎不敢出戰,如出戰,姑勿交鋒,但率剎引退。 聊齋誌異 鬼曰:“違悞限期罪小,入遭劫數禍大。宜他避,姑勿歸。 清稗類鈔 潘文勤胡文忠保左文襄 潘詢保何人,郭曰:“姑勿問,折已代撰,且繕就,第能具奏者,當以三百金為壽。” 明史 誌第七十 刑法二 失出者姑勿問,涉贓私者究如律。成化元年,南京戶部侍郎陳翼因災異復請如正統例。 元史 列傳第四十五 衡曰:“此不安於義也,姑勿論。禮,師傅與太子位東西鄉,師傅坐,太子乃坐。

杜甫客至

唐代杜甫寫過一篇詩,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 日日來 。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 樽 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 呼取盡餘杯。 北宋蘇軾 道士令嚴難繼和,僧伽帽小卻空迴。 隔籬 不喚鄰翁飲,抱甕須防吏部來。 南宋詩人姜夔 鷓鴣天 丁巳元日 柏綠椒紅事事新, 隔籬 燈影賀年人。三茅鐘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閒伴老來身。嬌兒學作人間字,鬱壘神荼寫未真。 盡見廣府話用法。日日來,樽,隔籬。

廣府話休褲

「休」褲的「休」,本為揄。根據說文解字,引,即牽挽。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女乃斂羞容,揄長袖,就榻診視。」唐代元稹的贈別楊員外巨源詩:「揄揚陶令緣求酒,結託蕭娘只在詩。」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揄長袂以自翳兮,數昔日之愆殃。」 揄,常讀作魚,為何可讀作休?因為唐韻記載以周切,而集韻和韻會則記載夷周切,音由。抒臼也。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清理米臼,取出米臼中的米。

打爛沙盆問到篤

哲學家勞思光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長存。他常常勸勉學生,切勿成立門派,而應保持開放性,以免成為封閉的系統。他個人對學問的追求孜孜不倦,研究到底。正正是廣府話所謂,打爛沙盆問到篤。 打爛沙盆問到篤,有人認為應該寫成打爛沙盆璺到豚。《揚子·方言》東齊聲散曰 ,秦晉聲變曰 ,器破而不殊其音,亦謂之 。秦晉器破而未離謂之璺。 揚子,何許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本名揚雄(前53年-18年)。他所寫的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輶軒呢?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輕便車子。這裡的絕代,並非當世無雙,而是遙遠時代。為何遙遠?看,把秦晉,東齊都列作別國,所以推斷是周天子春秋五霸的時代(-前376年)。相差大約300年。 豚呢?本為小豬。《唐韻》徒䰟切《集韻》《韻會》徒渾切《正韻》徒孫切,音屯。 什麼是璺到豚?就是指裂痕延伸到沙盆底。怎知道豚有另外一個同音字-臀。臀,器物的底部。周禮《冬官考工記》栗氏:「其臀一寸,其實一豆。」本作 。 因此有理由懷疑應該是打爛沙盆璺到臀。

廣府話舊時

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音:甚路),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舊時欄楯 ,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宋代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轉詞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唐代劉禹錫《烏衣巷》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 ,愴然動容。 同一篇的東平憲王蒼傳 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中心戀戀,惻然不能言。 當中的昔時也指以前,類似舊時的意思。

廣府話水溝油

廣府話的水溝油,指水火不容,因為水和油兩者不能混合一起。可是,大家忘記了溝字,本來是指水溝,陰溝,陽溝,溝渠等等,最多引申到溝通。 其實水(kau)油的(kau),本字應該是勼,根據說文解字,勼,聚合。引申作混合之義。除了水勼油,忌廉勼鮮奶,勼亂。 勼,從勹,九聲。或作九。左傳作鳩。古文尙書作逑。《唐韻》居求切《集韻》居尤切。擬音,gau1。g-,k-發音位置接近,所以語音經歷千年,常常互相變換。 後話: 艽叴訄鼽鳩肍簋虓旭宄究仇尻勼廏氿軌馗禸,在說文解字,被列作九聲。 在廣府話讀音都歸類為,jau,gau,kau,gwai,kwai,juk。 在普通話讀音都歸類為,jiu,qiu,gui,kao,kui,rou,xu。

吐艷華堂人盡嗅

《咏梅》 作詞:鄭國江 作曲:關正傑 雪入梅林梅傲雪 風入梅林梅耐風 韻味適雅士  折在家裏奉 梅蕊銀瓶幽香送 吐豔華堂人盡嗅 身在重重榮譽中 說是詩意重 說是畫意重 誰料難得百日紅 一朝芬芳散 回想似一夢 枯枝泣風裏 空言當初勇 最羨同儕仍耐凍 果實盈盈仍耐風 愛極反變害 讚譽不永在 寧願形態不出衆 這首歌歌詞非常美麗,但被人誤會很「臭」。因為以為「吐豔華堂人盡嗅」的「嗅」讀臭。 其實嗅,可以讀控(hung3)。雖然根據宋代《廣韻》《集韻》《正韻》許救切,(heoi2+gau3 = hau3),擬音吼。其實《集韻》另有記載,香仲切,(hoeng1+zung6 = hung3),擬音控。 例子:「乜你嗅到咁埋架」

煮飯

今時今日,香港人去外面食飯多,係家中煮飯少。以前則多數係家中煮餐飯。一些古代小說,煮飯是常見的情節。 清朝浮生六記˙卷四˙浪游記快:「舟子頗循良,令其糴米煮飯。」 明末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只因公婆凶悍,不要說逐日做燒火煮飯熬鍋打水的事,只是油鹽醬醋,他也拌得頭疼了。」卷二十四:「家主既去,剩下酒肴,他就毀門折窗,將來燙酒煮飯。」 明朝中葉的西遊記˙第六十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飯,等我們去買調和來。』」第八十一回:「教那些和尚忙忙的安排,淘米、煮飯、……做粉湯,抬了四五桌。」

廣東話點心

點心是指糕餅之類的食品,餓的時候可以暫時充飢。 讓人想起清代紅樓夢第五十五回的場面:「一年學裡吃點心,或者買紙筆,每位有八兩銀子的使用。」同樣都是細說生活細節,明代金瓶梅˙第九十五回:「你且拏了點心,與我打了底兒著。」 其實文人也愛吃點心。元代末年˙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七˙點心:「今以早飯前及飯後、午前、午後、哺前小食為點心。」 宋代經濟繁榮,衣食豐足。吳自牧所寫的夢粱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道出繁華景象:「沿街巷陌盤賣點心:饅頭、炊餅及糖蜜酥皮燒餅、夾子、薄脆。」 根據宋代太平廣記中的卷第二百八十六幻術三,收錄了唐代<板橋三娘子>:「須臾生,花發麥熟,令小人收割持踐,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碾成麵訖,卻收木人子於廂中,即取麵作燒餅數枚。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於食床上,與客點心。」 這位三娘子所開的板橋旅店,位於汴州,即宋代汴京,今日開封。

廣東話滾水

廣東話滾水,即熱水,大陸叫沸水。元代馬致遠曾寫一首元曲叫《壽陽曲》:「一鍋滾水冷定也,再攛紅幾時得熱?」《金瓶梅詞話》第五四回:「 李瓶兒喫了叫苦, 迎春就拿滾水來,過了口。」《紅樓夢》第五四回:「一個老婆子提著一壺滾水走來。」而沸水其實出處甚古。《荀子·議兵》中的以指撓沸,就是指沸水。 滾,粵語音 gwan2/kwan2, 宋代《集韻》為古本切,音袞。滚本來指大水流貌。譬如《三國演義》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時候,沸滚會連用。譬如,茅盾《子夜》四:「他渾身的血被這一擊逼成沸滾。」 沸滚可謂相通。 其實滚水可能來自涫湯。因為涫湯,指沸滚的水。而根據東漢《說文解字》湯,即熱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繭待繰以涫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 涫,粵語為gun3,客家話為guon4。根據宋代集韻,古玩切,音貫。酒泉有樂涫縣。 清代周禮注曰。今燕俗名湯涫爲觀。觀卽涫。今江蘇俗語涫水曰滾水。 涫沸,即沸騰。譬如三國魏劉劭《趙都賦》:「清漳發源,濁滏汩越。湯泉涫沸,洪波漂厲。」 沸涫,同沸滾。《漢書·五行誌中之上》「《詩》雲'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唐顏師古注:“謂政無文理,虛言蹲沓,如蜩螗之鳴,湯之沸涫,羹之將孰也。」 涫涫,也是沸騰。《荀子·解蔽》:「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 唐代楊倞注:“涫涫,沸貌。」 可以推斷,廣東話的滚水來自漢代漢語的涫湯。 延伸參考 廣東話同音字字組 gun1 =>官, 涫 , 棺 gun3 =>貫, 涫 , 棺 gwaan3 =>貫, 慣, 摜 gwan2 => 滾 , 袞, 蔉 宋代集韻同音字字組 古丸/玩切=>貫, 涫, 棺 沽歡切=>官 古患切=>慣, 摜 古本切 => 滾 , 袞, 蔉 明代洪武正韻同音字字組 古玩切=>貫, 涫 沽歡切=>官, 涫, 棺 古患切=>貫, 慣, 摜 古本切 =>(沒有清楚紀錄) 普通話同音字字組 guan 貫, 慣, 摜, 官,  涫 , 棺, 倌 gun 滾 , 袞, 蔉 圖片來源: krmsradi

白淨

白淨,據黃氏說,早見於敦煌變文集卷六醜女緣起: 「前生為謗辟支迦,所以形容面貌差。 為緣不識阿羅漢,百般笑效苦芬X。 將為惡言發便了,他家業報更不嗟。 得見牟尼身懺悔,當時卻似一團花, 只為前生發惡言,今朝果報不虛然, 毀謗阿羅漢果業,致令人貌不周旋。 兩腳出來如露柱,一雙可膊似X(椽), 纔禮世尊三五拜,當時白淨軟如棉。」 何謂變文?真有段故仔!話說清末內憂外患,外國人斯坦因到新疆一帶尋寶。後來到了一個敦煌附近藏經洞穴,只見一位道士守護著。經多翻游說,最後買了很多古藉。後來才知道是埋藏過千年的佛經及有關文獻。於是外國人包括日本人都蜂擁而至,並開始研究,最後發展成今日的敦煌學! 這些從佛經演變的文章被統稱變文。然而緣起就是其中一種。相信是唐代的醜女緣起改編自晉代劉思真的醜女賦。真想不到白淨來醜女!

舞來舞去

廣東話有句話,舞來舞去。舞,《說文》舞樂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當然這裡的舞來舞去不是指跳舞,而是玩弄。因為曾經有舞文弄法,舞爪張牙兩個用法。舞爪張牙,原形容猛獸的凶相,後常用來比喻猖狂兇惡的樣子。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張牙,將你來攔定。” 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早見於史記˙卷120˙汲黯傳:「好興事,舞文法。」史記˙卷129˙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 其他例子有: 漢˙王充˙論衡˙程材:「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為己,勉赴權利。」 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 後漢書˙卷四十六˙陳寵傳:「解妖惡之禁,除文致之請讞五十餘事。」 南朝梁˙劉孝綽˙謝東宮:「舞文虛謗,不取信於宸明。」 宋˙蘇舜欽˙論五事:「貪婪者則啗利以制之,然後析律舞文,鬻獄市令,上下其手,輕重厥刑。」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斷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儒林外史˙第二回:「像這荀老爹,田地廣,糧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們各家照分子派,這 事就舞起來了。」 圖片來源: thekungfupanda @ wikia

晏起身

廣東話的「晏起身」,原來曾國藩也會說: 「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 明朝黃淳耀的甲申日記二則:「吾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過必在此。」 宋朝陸游的新晴出門閑步詩:「廢寺僧寒多晏起,近村農惰闕冬耕。」 唐朝韋莊更為「晏起身」寫詩。晏起詩:「爾來中酒起常遲,臥看南山改舊詩。」 戰國時期的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這裡的晏起仍然解釋為晚起床。

焊麵包

(from wikipedia) 我們喜歡焊麵包,除了增加口感層次,也可增加香味。焊字,同「漢」、「暵」。根據集韻上聲旱韻:「暵,乾也。或作熯、焊。」 那麼那個熯字卻是吳語。除了解作乾燥。說文解字:「熯,乾貌。」又指用火隔鍋乾煎食物。如:「熯糰子」﹑「熯糖糕」﹑「熯麥餅」。西遊記˙第四十一回:「只見那紅焰焰大火燒空,把一座火雲洞被那煙火迷漫,真個是熯天熾地。」警世通言˙卷五˙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今早金阿媽送我四個餅子,還不曾動,放在櫥櫃裡。何不將來熯熱了,請他吃一杯茶?」 既然焊是形容詞,熯則是動詞。因此應該是熯麵包,而不是焊麵包。

糯米糍

糯米糍,香,軟,幼滑,很多人都喜歡吃。當然有些人覺得粘口。 糯米糍,有人寫作糯米餈。這個餈字,音茨。不是解釋為次等食物,而是稻米造的餅。 根據爾雅《釋名》,餈,漬也,烝燥屑,使相潤漬餠之也。東漢《說文解字》,餈,稻餠也。南梁《玉篇》,餈,餻也。清代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中上: 蒸糯米揉為餅曰餈巴。哈哈,可見北方人每逢見到餅狀物都叫巴,餈巴,泥巴。 (from openrice.com) 講開糯米餈,想起上海人有種早餐很方便,叫粢飯。粢,《廣韻》卽夷切《韻會》將支切《正韻》津私切,併音咨。宋代《類篇》,稷也。這個稷,禾本科、黍族、黍屬植物。其實粢有另外一個解釋,《說文》稻餠,與餈同。根據《集韻》才資切,音茨。

膝頭哥

膝蓋,膝頭蓋,波羅蓋,膝頭哥都是指膝頭。而這個膝頭哥其實本字膝頭(骨可)。(骨可),廣韻苦可切(ko),即膝骨。哥,《唐韻》古俄切 (go) 。k/g發音位置相近,聲母會隨時變換。可是,歌韻o,在中古時卻讀做a,上古時卻讀做ai。因此,哥,擬音作gai,即蓋。 另外,廣府話的波羅蓋竟然在清初長篇小說《 醒世姻緣傳 》第十回出現:“這話長著哩!隔著層夏布褲子,墊的波羅蓋子慌!我起來説罷?”

發矛

發矛,指騖慌,與北方話發毛同義。兒女英雄傳笫七回:說著就回手摸身後那把刀,那婦人見這樣子,便有些發毛。據黃氏,所謂矛字其實是毛的古代北方話的讀音。 'Fa Mao' which means scared, have the same meaning of another 'Fa Mao' in dialect of Northern China. As mentioned in the seven episode of Legend of Heroes(1938), "During talking, he touched the machete at the back. The lady was a little bit scared when she saw it." According to Mr Wong, 矛 indicated the pronunciation of 毛 in the ancient dialect of Northern China.

瀨粉

瀨粉製作方法不是很複雜,將粘米粉漿裝進一個乾淨的小布袋,用力擠壓, 粉漿即可從布袋小口被擠壓出來,瀨到一鍋熱水,所以叫做瀨粉。可是,瀨不是本字。應該是酹,解作以酒灑地而祭,該字早見於漢代。 漢˙杜篤˙祓禊賦:「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霍峻傳:「峻既佳士,加有功於國,欲行酹。」 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淵明以年少之奠,俛而酹之。」 唐˙李白˙山人勸酒詩:「舉觴酹巢由,洗耳何獨清。」 唐˙白行簡˙李娃傳:「與郎相知一年,尚無孕嗣。常聞竹林神者,報應如響,將致薦酹求之,可乎?」 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宋˙陳亮˙祭彭子復父文:「情則至矣,儀匪靖嘉,臨風一酹,涕淚交加。」 除了灑酒,尿也如此。因此,廣東人會講酹尿。

廣府話演野

演野,《洪武正韻》以淺切,音衍。廣府話,jin2 。客家話, jen3或者ren3。漢代時,解作長流,推廣,延伸或水中潛行。沒有今日廣府話口語誇耀的意義 。 反而本字衒則有炫示、誇耀之義 。《唐韻》黃練切《集韻》熒絹切,音縣。廣府話,jyun6。客家話,hien2 或者hien5。例子有,唐代柳宗元《梓人傳》:「不衒能,不矜名。」 《前漢·東方朔傳》「武帝初卽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墨子·公孟》: 「 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炫。」誇耀自己,賣花讚花香,應該從叫賣開始。譬如楚辭˙屈原˙天問:「妖夫曳衒,何號于市?」 可是,兩者讀音差距大,何解是本字?遽聞 廣東俗語考 ,粵人誤把衒當作衍,衍可讀作演。文字習慣往往就是積非成是,不斷演化。

傾偈

廣東話傾偈,意即暢談。 偈,本指 用力,休 息,後來才有佛 偈之 意 。難道人人 傾 佛 偈? 有位潘永強先生, 指 傾偈 本字為 傾蓋。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傳:『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客即挂冠至,交非傾蓋新。』」  《國語辭典》﹕「蓋,馬車上的傘蓋。傾蓋指途遇友好,停車靠近交談,傘蓋傾斜相交。引申為朋友相交親切。 我們別忘了戰國時期,有馬車的人都是士大夫,平民多為徒步。另外, 傾蓋如故,暗指本非 相識, 引申為朋友相交,有點問題。 網友夢星羽,卻指傾偈(king gai)本來是謦欬(hing kat/koi)。 謦,解釋為咳嗽,又解作談笑。 欬 ,也指咳嗽。《莊子·徐無鬼》:“夫逃空虛者,藜藿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 ” 成玄英疏:“況乎兄弟親眷謦欬言笑者乎?” 南朝梁簡文帝《六根懺文》:“得彼天聰,聞開塔關鑰之聲,彈指謦咳之響。”

跪地氣猪乸

跪地氣猪乸應該寫成跪地餼猪乸。 餼, 《廣韻》《集韻》許旣切。《周禮·秋官·司儀》致饔餼。《魯語》馬餼不過稂莠。《註》秣也。按說文本作氣。餼,饋客芻米也。 餼,活的牲口。所謂,牛餼退敵。春秋時鄭國商人弦高將至周買賣,途中碰到正前往攻打鄭國的秦兵。他機智的以牛犒勞秦軍,稱說鄭君已知秦兵將路過鄭國,所以遣人來此。並且迅速差人傳報回國,使其加強防備。秦軍以為鄭國早有防備,只能滅了鄰近的滑國,領軍回去。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其他例子有: 管子問:「問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左傳哀公十二年:「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 清代蔣士銓所寫的鳴機夜課圖記:「旋補弟子員,明年丁卯,食廩餼。」 如果餼作動詞用,解作餽贈。左傳˙僖公十五年:「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南史˙卷三十三˙何承天傳:「及聞遜卒,命迎其柩而殯藏焉,并餼其妻子。」 因此, 跪地餼猪乸, 卑躬屈膝,必有所求。

暴牙

廣東話的齙牙,指齒突出,引申為不齊整,讀baau6。潮州話, bau1,客家話, bau2 / pau2 / bau5 / pau5 。 根據南朝梁(502年-557年)顧野王的《玉篇.齒部》:「齙,露齒。」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卷二六八.後梁紀三》﹕「蜀太子元膺,豭喙齙齒,目視不正,而警敏知書,善騎射,性狷急猜忍。」這裡 豭,就是指 公猪。 齙牙,雖醜,但不慘。牙斬斬,先死得慘。不知道梁振英對待僭建問題,是否屬於這類? 參見﹔ 驚見尾牙

插科打諢

粵戲的插科打諢(wan6)究竟係乜?就係 戲劇表演時,以滑稽的動作或逗笑的言語引人發笑。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丑丁秀容打諢插科,令人絕倒。」 諢,廣韻, 五困切,兀去聲。 戲謔,逗趣的言辭。弄言也。《唐書·史思明傳》思明愛優諢,寢食常在側。這裡的 優,指 優人,表演藝人,今日日本仍然使用男 優,女 優,聲 優代表男女演員和配音員。 諢既然與說話有關, 諢話自然指 戲謔嘲弄的玩笑話。譬如明末清初 《 喻世明言˙卷十四˙陳希夷四辭朝命 》 :「按陳摶壽止一百十八歲,雖說是尸解為仙去了,也沒有一睡八百年之理。此是諢話,只是說他睡時多,醒時少。」 然而,說諢話則是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說唱藝術,內容多滑稽、詼諧。宋 代 孟元老所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張山人:說諢話。」 不知道誰參照誰,敦煌文獻曾出現很多説諢經的活動。即以通俗方式 演講宗教故事。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小說講經史》:又有説諢經者, 戴忻庵。 中國戲曲 中的動作、舉止稱為「科」。 插科 打諢, 就是在表演期間搞下笑。猶如日本能劇兩節間表演狂歌一樣。台灣政治秀 的惡搞更特別出眾。

兩個蘇字

有人寫甦醒,也有人寫蘇醒。誰對誰錯? 如果看康熙字典,甦,出自清初正字通,與另外一個字(左為丙支,右為生)相通,但沒有解釋,非常奇怪。 翻查台灣的字典,蘇本身等於甦醒,解釋為死而復生。同「穌」。左傳宣公八年:「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宋代牟巘的春雪詩:「但喜畦蔬得蘇醒,從今小摘有餘懽。」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第三十九回:「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方知是真實皇帝。」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直等兵快人眾來救,方才甦醒。」 雖然兩者相通,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

驚見尾牙

所謂尾牙,其實是指尾禡。禡,從示從馬。示代表祭祀,馬與戰事有關。可見禡指古時出兵,在駐紮地敬祀神祇的一種祭典。說文解字:「禡,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禮記˙王制:「禡於所征之地。」鄭玄˙注:「禡,師祭也,為兵禱。」 禡牙,出師時祭軍前的大旗。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公牙》  :“  《詩》 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禡牙之事。”《宋史》卷121-禮志二十四:「太宗征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 無論是禡,禡牙,都是與祭祀有關。爾雅˙釋詁下:「祀,祭也。」《周禮》春官˙典瑞:「四 圭 有 邸 ,以祀天旅上帝。」   當中的圭是古代諸侯在大典時所持的一種玉器。說文解字:「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段玉裁˙注:「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那麼邸是什麼?邸是器物的底部。通「底」。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窩蛋牛肉飯

窩蛋牛肉飯的窩 (wo1), 《集韻》《韻會》《正韻》烏禾切,音倭。唔係講 窩裡的蛋,而 係講 多汁又 黏稠 的半生熟蛋 。本字為 滒, 潮州話讀go1, 閩南 話讀ko 。 《唐韻》古俄切《集韻》居何切,並音歌。 《淮南子·兵略訓》 :道之浸洽,滒淖纖微,無所不在 ,是以勝權多也。解作 兵法 如 黏稠液體 滲入 細微的事物 , 無所不在,全在計算之內 , 才有致 勝把握 。 製作多汁又 黏稠 的 滒 蛋 牛肉飯 ,需要掌握時間,火候,器皿保溫能力和傳熱速度,送餐時候,各個細節 全在計算之內 ,才 有這個美味佳餚 。 (圖片來源:openrice.com)

人客

廣東話的人客,就是普通話的客人。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八 卷228_9 杜甫《泛江》 非君愛人客,晦日更添愁。 《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九 卷429_37 白居易《昭國閒居》 時暑放朝參,天陰少人客。 《 金瓶梅》 第七十八回:「留雪姐在家罷,只怕大節下,一時有個人客驀將來,他每沒處撾撓。」 《紅樓夢》 第一百一十一回:「只說這晚人客來往不絕,幸得幾個內親照應。」

心機

廣府話,心機指心思、心緒、耐心、耐性。五代齊己《靜坐》詩:「日日只騰騰,心機何以興。 」 晚唐五代《古尊宿語錄·洞山第二代初禪師語錄》:「 悟了始知言無異,休將功妙用心機。 」 另一方面,也解作計謀。南朝梁何遜《窮鳥賦》: 「 雖有知於理會,終失悟於心機。 」 機心則指巧詐之心;機巧功利之心。 《莊子·天地》: 「 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兩者似有關係。

從三國志出發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 南朝宋裴松之注:“ 董承, 漢靈帝母董太后之姪,於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 丈人是誰? 南朝宋的時候丈人是指老人,家長,岳丈,甚至丈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 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 宋朝開始,妻子父母叫做岳父岳母,譬如曾慥《高齋漫錄》:「毗陵有成郎中……貌不揚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元朝˙施惠˙幽閨記˙第二十八齣:「你道如何?愛富嫌貧,岳丈倚強凌弱。」明朝《醒世恆言·錢秀才錯佔鳳凰儔》: 「 錢青道:'若得岳父扶持,足感盛德。'」 宋朝也有外父外母的講法,《潛居錄》:「 馮布少時,絶有才幹,贅於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輒曰:'俾布代之',至今吳中謂'倩'為'布代' 。」明朝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三˙瓊奴傳:「適因入驛,見媽媽狀貌酷與苕外母相類,故不覺感愴。」我們廣府話承襲至今。

問君知否

文言:君知否?即廣府話, 你知道未?普通話已經變成了你知道不知道? 你知道嗎?可見, 廣府話保留(動詞-反)的 文言問句 用法。 例子: 三國 三國志卷五十五 《 吳書 》 《 董襲傳 》 :「太妃憂之,引見張昭及龔等,問江東可保安否?」 唐朝 白居易《和微之詩》中的 《 和寄問劉白詩 》 :「適值此詩來,歡喜君知否。」 宋 朝 陸游 《 初發夷陵詩 》 :「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趙長卿 (詞牌:踏莎行 ) 《 柳暗披風詞 》 :「閒愁俏沒安排處。新來著意與兜籠,身心苦役伊知否。」 陳亮 (詞牌:  點絳脣 ) 《 一夜相思詞 》 :「君知否?雨僝雲僽,格調還依舊。」 元朝 宮大用 《 范張雞黍 》 第三折:「似這般光前裕後,一靈兒可也知否。」 明朝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溫是將門之子,綽號攔路虎,大王曾知否?」

企另是站

現在的普通話只說站著,不會跟廣府話說企。 站,作為動詞,早見於元 朝( 1271年-1368年 )。譬如, 漁樵記˙第三折:「老漢也分開人叢,不當不正站在那相公馬頭前。」當然,清朝文學作品也有不少。譬如 紅樓夢˙第六回:「平兒站在炕沿邊,打量了劉姥姥兩眼。」 清朝的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蕭雲仙紗帽補服,自己站在前面,率領眾百姓,叫木耐在旁贊禮,升香﹑奠酒,三獻﹑八拜。」清朝的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當下我兩個,一個站在北面,一個站在南面,亮了兵器,就交起手來。」 企,又如何?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敬問墟墳,企佇原隰;墟墓徒存,精靈永戢。」這本文選就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501年-531年)組織文人共同編選。其實,並不算久遠。 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不遲於445年)所寫的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歷史悠久?還不止。 漢書(   不遲於 141年)˙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這個 企踵就是 提起腳跟的意思。 可見, 企比 站早了1130年出現。 延伸閱讀: 頸比較古老

廣東話頭面

頭面,除了指 顏面,例如,南北朝的 《 文選 》 (又稱《昭明文選》)中嵇康 《 與山巨源絕交書 》 :「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宋代˙高觀國 《   留春令˙玉清冰瘦詞 》 :「玉清冰瘦,洗妝初見,春風頭面。」,也可以 指面子。譬如,  明朝 《水滸傳》第七回: 「   只怕不撞見高衙內,也照管著他頭面。 」 好像愛登堡爵士,出身自英國生物學家,1952年加入英國廣播公司,50年來他所製作的大自然紀錄片不計其數(大約80齣)。2010年累積所獲頒的榮譽學位達29個,自1974年也受勳6次,真係有 頭 有 面 。

廣東話街頭

唐代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 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 據《唐人行第錄》 畢曜 應作畢耀,官監察御史,與杜甫很老友,後來發配到黔中,能寫詩。 唐代 黔中,即 黔中郡,是 唐玄宗李隆基 天寶元年( 742年 )所設。那裡應該是今日 重慶市東南部。當年相信是貧窮山區。 發配到黔中,等於 發配到邊疆,難怪 畢耀要賣醉。

頭先與先頭

頭先 = 剛才、方才、先前。 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看看天色晚來,只見頭先那個人又頂一個盒子入來。」 首先,最重要。 《 水滸傳 》第二四回: 「 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頭先要製辦些送終衣服。 」 猶早先;剛才。 《 水滸傳 》第二四回: 「 王婆道:'大官人先頭娘子須好。' 」  《 紅樓夢 》第三二回: 「 罷呦!先頭里'姐姐'長,'姐姐'短,哄著我替梳頭洗臉,做這個,弄那個;如今拿出小姐款兒來了。 」 冰心《寂寞》 : 「 小小呆了,說:'怎麼先頭我沒聽見說?' 」

厲揭涉瀟瀨

(dreamstime.com) 厲揭,有人說lau gau。但從字典找, 厲, 音 lai6, 客家話/潮州 話,   音li 。 揭,音gai6 / hei3 / kit3,客家話gied。沒有應對,從意義則有些頭緒。 原來連衣涉水叫厲,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語出春秋時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毛傳: 「 以衣涉水為厲,謂由帶以上也。揭,褰衣也。」宋文天祥《獻州道中》詩:「躋攀上崖蹬,厲揭涉瀟瀨。」這樣過河 涉水非常 lau gau。

上晝下晝

「那還是上晝時分,這船到晚才開。」「下晝時節,是有一個湖洲姓呂的客人,叫我的船過渡。」前者來自清代儒林外史,後者則是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晝,《唐韻》《集韻》《韻會》陟救切(zuk1 + gau3 = zau3),音呪。《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爲界。從畫省,從日。我們所講的晏晝,下晝。所指是「午時之後,黃昏之前」。《楚辭.屈原.離騷》曰:「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廣府人把晏和晝合用,也不無道理。 快將日出的時候,我們叫天曚光。日出後,才叫清晨。太陽就快落山,我們叫挨晚。太陽落了山,才叫黑齊。 挨晚與黑齊之間,黑暗中還有些光,就是掕光黑。 掕光黑的掕,《集韻》里孕切(lei5+jan6 = lan6),《說文》止馬也。

三朝回門

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詩經·周南·葛覃》: 「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 當中的 澣,音 wun2,即浣, 濯衣垢也。《詩·周南》薄澣我衣。 《毛傳》說:「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朱熹集傳: 「   寧,安也。謂問安也。 」   《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 「   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 」 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因此 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 燒豬一隻 (以示新娘的貞潔) 西餅兩盒 酒一對 竹庶兩支 (步步高陞) 雞一對 生菜 (風生水起) 生果兩籃 荵 (鬆鬆動動) 伊麵兩盒 雞仔燈籠金 豬肚及豬肉各兩斤

戌住門

戌住門的 戌其實是指 門 戌, 屈戌 ,即 門閂。根據 《國語辭典》,屈戌用來開闔門窗的環紐。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七.屈戌:『今人家窗戶設鉸具,或鐵或銅,名曰「環紐」,即古金鋪之遺意,北方謂之「屈戌」,其稱甚古。』元朝已 稱甚古,有多 古? 公元 503年至551年,比元朝 陶宗儀( 1329 年 -?1421 年 )早差不多800年 , 六朝梁簡文帝詩有道﹕「織成屏風金屈戌。」

廣東話每朝

今日講 每朝,是指每日的早上。 如果古文中找 「 每朝 」 ,隨時出問題。因為 「 每朝 」在古代帝制中,有另一個解釋,就是每次的早朝。 早朝就是皇帝與大臣在 早上 開的例行會議。 《呂氏春秋·禁塞》有所謂:“早朝晏罷,以告製兵者。” 前漢紀的孝宣皇帝紀卷第十七 「 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後,朝廷以為榮... 」。 新唐書的卷149, 劉第五班王李 「 李靈耀反,河南節帥或不奉法,擅征賦,州縣益削。... 每朝謁,馬上以鞭算。 」 今日 每朝的講法,其實沿襲自 唐朝。連日語也有相同的講法。( 早朝 sōchō -  私は早朝に家をでた。) 唐朝的王燾《外台秘要.卷二十二》﹕ 「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搗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沾取藥揩齒,香而光潔。」 《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七 卷497_66 姚合《寄山中友人》﹕ 「流年何處在,白日每朝新。」 《全唐詩》卷五百四十 卷540_6 李商隱《聖女祠》﹕ 「寄問釵頭雙白燕,每朝珠館幾時歸。」 《全唐詩》卷五百四十一 卷541_39 李商隱《東南》﹕ 「 東南一望日中烏,欲逐羲和去得無。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 《全唐詩》卷六百五十一 卷651_11 方幹《海石榴》﹕ 「亭際夭妍日日看,每朝顏色一般般。」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 「見你每朝逐日,伴著那火狂朋怪友,飲酒作樂。」 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那許多去處,每朝每日,都有閑錢,月終也有三二百兩銀子尋覓。」

廣府人食消夜

廣府人食消夜,不 食 夜宵,因為 消夜本來是消磨夜晚的時光。 唐朝方干的冬夜泊僧舍詩:「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 宋代周邦彥《關河令》 :「 秋陰時晴向暝。 變一庭淒冷。 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 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一折:「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婦,消夜的悶葫蘆。」 清代孔尚任《甲午元旦》 :「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 可見 消夜等於我們今日*浮巴*。 他們以飲酒來 消夜,怎能沒有野 食。 宋 朝 吳自牧的夢粱錄˙卷六˙除夜:「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 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歲除:「後苑修內司各進消夜果兒,以大合簇飣凡百餘種。」 (圖片來自meiko1101.pixnet.net 和 http://www.suijue.com )

頸比較古老

頸比脖子古老。脖子早見於元朝關漢卿的《單刀會》的第三折:「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一斤,脖子裡著一下,那裡尋黃文來?」 反而頸卻於漢代出現,漢蔡邕《劉鎮南碑》:「 永漢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風先駈,莫不震肅,姦軌改節,不仁引頸。」 清杜濬《樵青歌》:「當時同學十數人,兩人引頸先朝露。」這裡的引頸,指被殺。就像今日的李旺楊的被自殺。 除了被自殺,引頸可以優雅一點。唐杜甫《舟前小鵝兒》詩:「引頸嗔船過,無行亂眼多。」 許地山《七寶池上底鄉思》:「還歇在那裡,引頸下望。」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宋史·朱台符傳》:「今祥禫將終,中外引頸觀聽德音。」

老母很古雅

《馮煖(hyun1)客孟嘗君》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要職,於齊宣王時擔任宰相,號靖郭君,權傾一時。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肅宗從太僕袁安議,許之。乃下詔曰:「昔獫狁、獯粥之敵中國,其所由來尚矣。往者雖有和親之名,終無絲髮之效。墝埆之人,屢嬰塗炭,父戰於前,子死於後。弱女乘於亭障,孤兒號於道路。老母寡妻設虛祭,飲泣淚,想望歸魂於沙漠之表,豈不哀哉!」

囝囝囡囡

香港近來很多人喜歡把子女寫成囝囡,來指小子小女。其實閩南話,吳語也有相同講法和寫法。 囝囡,廣府話讀成仔女,普通話讀成jian3 nan1,閩音  kiánn-gín 。 根據集韻, 囝 ,九件切,音蹇(gin2)。《正字通》閩音讀若宰。《靑箱雜記》「唐取閩子爲宦官,顧况有哀囝詩。又有囝別郎罷,郎罷別囝詩,以寓諷。郎罷,閩人呼父也。」 囡,同㘝,昵立切,音淰(nap)。根據東漢說文解字,私取物縮藏之。从囗从又。蘇滬方言稱女兒為囡。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三太湖漁戶:「漁家日住湖中,自無不肌粗面黑。間有生女瑩白者,名曰白囡,以誌其異。」當中的囡指小女孩,或泛指小孩子。閩南話會稱呼年輕人做cng1 kha1囡仔(gin-a),chit4 tho5 囡仔。可見,我們可能只是誤讀了囡字。 然而,仔女的仔,本義為嚴格,所謂仔細,讀作子細,因為《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子。仔,另外解釋為植物的種子,可能引申為子女。

廣府話墟冚

廣府話「 墟冚/墟憾」一詞,不單指墟市的喧鬧,凡是人聲鼎沸的情況,都可用。彭志銘先生認為墟冚本來是喧鬨。 喧,《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萱。《玉篇》大語也,大聲說話而吵雜。鬨,胡貢切,《說文》鬭也。可謂鬥爭,吵鬧。 宋朝郭彖《睽車志》卷四: 「 時捲軸混淆山積,人語喧鬨。 」  明朝沉德符《敝帚軒剩語·李近樓琵琶》: 「 庭下喧鬨如市,詬詈百出。 」 《明史·汪文輝傳》: 「 今或掇其已往,揣彼未形,逐景循聲,爭相詬病,若市井喧鬨然。」 喧鬨,有時候寫作喧哄。譬如,元代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碧悠悠,那愁他浴鳧飛鴈爭喧哄?」《水滸傳》第六六回:「眼見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 」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 「 遊鬭頑耍,鼓樂喧哄。」 喧鬨(hyun1 hung3)為什麼讀成墟憾(heoi1 ham6)?今年7-1遊行是否 喧鬨 ?不得而知。

廣府話擔戴

( ssshk.edu.hk ) 廣府話的擔戴,是指承擔,擔當。唐生正所謂男人有腰骨也要有膊頭。根據明唐順之《為賑濟事牌》:一二大家欲施捨而不敢,賢能有司將擔戴而未能。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須怠慢,山人就擔戴不起。抗戰時,歐陽予倩《梁紅玉》第九場:困難當頭,無窮的困苦正要我們擔戴。